消费日报网讯(记者 马佳丽)“一岁的孩子吃着两岁的西兰花。”这是网络上吐槽预制菜的段子。近段时间,西贝与罗永浩的观点交锋频频登上热搜,这场围绕预制菜的讨论迅速突破了企业与个人的对话范畴,演变成一场全民围观的公共议题。不同立场声音的交织线上股票配资炒,意外形成了一次覆盖面极广的“民间调研”,它让预制菜从餐桌角落的“隐形存在”,走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,也让行业现存的争议与困惑被彻底摆上台面。
周一早高峰刚过,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白领李雯打开外卖APP,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常点的某知名连锁快餐。"最近看到预制菜的新闻,花现炒的钱吃工厂菜,总觉得亏了。"她的纠结并非个例,特别是在近期预制菜风波之后。
记者了解到,预制菜应用场景广泛,已深度渗透餐饮产业链。杭州市钱塘区一家连锁餐饮中央厨房负责人张经理坦言:“80%菜品为预制半成品,否则很难应对午市订单需求。”另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4850亿元,预计2025年达6173亿元,同比增27.3%。
在餐饮企业端,预制菜成众多商家降本增效“利器”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,餐饮企业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降8%。预制菜下游最大需求来自餐饮企业,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超80%,小吃快餐店等是主要应用场景。多方调研显示,超七成外卖商家用预制菜品,“料理包”外卖普遍存在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国内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(仅统计企业名称、经营范围、品牌产品含关键词“预制菜、预制食品、即食”的企业)2.8万家,2024年全年注册量突破万家,达1.17万家,同比增长120.43%,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。截至今年8月份,已注册9291家预制菜相关企业,同比增长23.32%。从地区分布来看,预制菜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,占比达40.15%。
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看法呈两极分化的态势。一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持接纳和欢迎的态度,例如受访者白女士明确表示线上股票配资炒,她会在网上订盆菜、梅菜扣肉、酸菜鱼等预制菜,用于节假日亲朋好友家中聚餐之用,“省时、味多,比外卖便捷,是偶尔食用的不错选择。”
易配牛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